“电话最初是几位?”
“发明了电报的人是谁?”
“古代都有哪些传递信息的方式?”
这些问题的答案,你都知道吗?现在,就请大家跟随我们的脚步,一同直击 11 月 23 日上午在青岛邮电博物馆开展的公益研学课堂现场吧,看看同学们在这次活动中都有哪些收获呀!
青岛邮电博物馆始建于1901年,是一座双塔楼哥特式建筑,曾为胶澳德意志帝国邮局旧址,是青岛现存最早的邮电营业楼。博物馆于2010年正式对外开放,馆藏文物展品约1000余件,历史图片2000余张。
刚踏入博物馆,同学们的目光就被一面巨大的古董电话墙所牢牢吸引。来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不同国家、不同造型、不同功能的古董电话让同学们直观的了解了通信技术的发展变化。
“你们知道最古老的电话机是哪个公司制造的吗?”,老师的提问成功激起了同学们的好奇心。原来,最古老的电话机是 1905 年爱立信公司生产的壁挂式木刻电话,截至 2009 年,全世界留存下来的这种电话机已不到十部啦。这部电话机有着木质外壳,外观看起来就像是西方的教堂建筑,颇具特色。
在现场,老师还热情地为同学们介绍了大哥大、“BP ”机(俗称“丈母娘”)等具有代表性的通信工具,让同学们对不同阶段的通信设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来到博物馆的二楼主展区,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仿佛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亲眼见证了通信历史的漫长变迁。从最早的烽燧、驿站等古老的信息传递方式,到近代逐渐完善的邮政系统;从传统的信件往来,到电报、电话的发明应用,再到如今先进的无线通讯技术,通信的发展历程无疑也见证着城市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
在无线电专业展厅内,老师通过一件件实物,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为孩子们详细讲解了每一种通信方式的原理、发展历程,以及它们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
课程的最后,同学们按照小组进行了分组活动,每组队员都要根据给定的古诗词内容来翻译一份电报稿。当他们亲手按下电报机的按键,发出那一声声清脆的滴答声时,仿佛自己也成为了一名小小的通信员,正在传递着重要的信息。
活动结束后,队员们手执研学证书进行了合影,留下了难忘的瞬间。
活动收获
通过本次公益研学课堂的开展,同学们深刻认识到通信已经从古代单纯的信息传递功能,逐步转变为如今能够对信息进行综合处理的强大功能。这一转变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对通信技术的应用掌握以及对其未来发展的广泛兴趣,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同学们对相关知识的学习理解,并促使他们更好地将这些知识融入到日常学习生活当中去。
接下来,青岛市南区文化和旅游局将持续推出更多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我们期待更多市南学生参与其中,共同探索市南区的魅力,感受知识的力量!
更多活动信息 请持续关注“青岛市市南区文化和旅游局”微信公众号
我们将第一时间发布
敬请期待